流氓软件发展史 2017-10-25 09:30 | 来源:36氪 [页面编号:X71025] |
(原标题:流氓软件“发展史”:从PC端到移动端,耍出新境界)
13.9亿移动电话用户,几乎人手一机;其中,4G用户总数达到9.47亿;就在9月份,手机用户月均流量已经接近2G……这些数字,来自前两天工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。
惊人的用户基数,可观的月均流量。在每台手机上,社交聊天、旅行购物、拍照美颜、游戏娱乐……不知有多少APP应用又在这十几亿部手机上活跃、消亡。
那么,一直被诟病的APP应用市场现状如何,安卓手机上不断出现的“安一赠一”现象,究竟是怎么回事?
“有时下载了一个APP,结果发现安装完有两个应用,可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应用,或者是玩不了的奇葩游戏。”读者杜克来信告诉懂懂笔记,现在安卓手机应用“猫腻”太多了。
除了捆绑安装之外,还有应用把用户手机当成了“广告栏”,不停地弹一些乱七八糟的广告,令人不堪其扰。更有用户在网上吐槽,不知道APP里捆绑的是否是手机病毒,有些应用一直在后台跑流量,如果是木马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尽管有关部门和许多应用商店都采取了“严查”措施,也下架了部分疑似捆绑程序的APP,但却难以“根除”这一类流氓应用。而其背后,俨然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,不少“灰产”正在依靠捆绑APP偷偷吸金。
“其实捆绑(下载安装)应用的现象,从PC时代就已经普遍存在,到了手机端,手法上还是换汤不换药。”
早在PC时代,下载和发布免费软件人都在“耍流氓”
对于很多电脑用户来说,缺乏“版权意识”是常态,从操作系统、工具软件到任何一款软件游戏,都可以从互联网上“扒”。只要觉得自己的电脑缺了什么,就会到网站上“扒”一个下来装上,“耍流氓”几乎都成了习惯。
“但是软件网站的软件不会平白无故让你下载,许多弹窗广告,都是他们的收入,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,服务器、网站维护等费用成本就越来越大,做运营的不得不想办法弄到更多收入。”
因为门槛低,竞争也越来越激烈。“软件站推荐的软件,大部分用户都是视而不见。”对于软件企业来说,软件在众多软件站上的下载量是非常重要的,这关乎他们是否能够通过“下载量”、“装机量”的要求,拿到可观的投资,或者把软件卖出好的价钱,所以简单的推广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。
所以,为了满足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,许多下载站就开始以“装机量”作为硬标准,来要求所有的技术人员。
移动时代下与时俱进的“灰产”,“流氓”耍出了新境界
从2013年开始,智能手机开始爆发,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把PC远远甩在身后。
“通过捆绑器把主程序和捆绑的程序解包,通过修改代码改变程序安装的流程,让其执行完主程序安装过在执行捆绑的程序,最后封装成新的APP。”为了避开许多手机安全软件的查杀,还会对(捆绑)程序本身进行加密,让封装后的APP具有一定的免杀性。
此外,还有一种方法,就是在APP中捆绑写入自动下载的程序,当用户安装完软件之后,程序就会自行启动帮用户下载其他的软件。这种类型的捆绑APP,往往最让用户防不胜防。
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许多上了年纪的用户也都用上了智能手机,老年群体对于流氓应用的戒备心低,而且经常因为不熟悉手机操作而导致误安装流氓应用(或者是买到预装流氓软件的翻新机),对财产安全造成损失。
因此,对于手机的安全问题,尤其是安卓手机,用户们应该重视起来。有信息安全方面专家早就提示:如果需要下载应用,尽量选择手机厂商自带的应用商店,或者正规的应用商店;另外在下载APP前要先看一下应用评价,如果看到评价很少或者很差,口碑很低的软件,就要多留一个心眼。
最后,许多用户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,然后就忘了关掉手机网络(包括流量与WIFI),这就导致了一些不良开发者有机可乘。无论手机有没有安装过奇奇怪怪的程序,养成夜间关闭手机网络的习惯,也可以有效杜绝隐私信息外泄以及被不良软件操控。
对于用户而言,中招多数是因一时贪念,成为“灰产”利用的对象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APP乱象有来自用户不良习惯的因素,也有灰产对于用户隐私及财产的贪婪觊觎,清理APP市场乱象,有待于管理部门和手机厂家、信息安全厂商更为紧密的合作,打压灰产的猖獗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13.9亿移动电话用户有一个更加安心的使用环境。
分享这篇文章: |

为您推荐
联系我们
Email:tx022com@163.com QQ:704130400
微博互动方式:
微信公众平台:
相关文章: | |||||